2020年1月14至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组织召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5-2017年试点工作验收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周杰副司长、中药科技处陈榕虎处长、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技术负责人、特邀专家及代表共计百余人参加会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教处王霞云主任,中心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负责人段金廒教授,及宿树兰教授、严辉副教授参加验收会。
本次验收范围为2017年开展的10个省(区)122个县的中药资源调查、2015年开展的11个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2016年开展的32个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建设,验收工作采取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同步进行。由我中心牵头实施的江苏省2017年中药资源普查、2016年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两个项目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
周杰副司长在讲话中强调,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各负责单位应保证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后续普查工作。一方面,要尽快完成2020年的工作要点和具体普查工作任务编制工作,尤其加快推进对动物药和矿物药的资源普查工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普查工作的成果转化,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在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在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中药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14日上午,受项目负责人段金廒教授、吴啟南教授委托,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严辉副教授就我中心牵头承担的2017年资源普查工作目标、任务、组织管理情况、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成果经验及其应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严辉副教授代表项目负责人汇报江苏省2017年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完成情况
自2017年12月起,江苏省金坛市、高邮市、丹徒区、滨海县、海安县、新沂市、赣榆区、东海县、金湖县、泗阳县、高邮市、淮安区、邳州市、六合区、沭阳县、丰县等16个普查县、市、区启动野生及栽培中药材资源调查工作,截至2019年8月,16个县市普查任务共完成样地调查536个,完成样方套2715套,本批次发现药用植物种类1261种,调查到重点药用植物种类184种,栽培调查品种29种,调查市场流通品种68种;采集上交腊叶标本3598份,药材标本1105份,收集种子种苗661份;调查记录传统知识36条,拍摄照片68577张;已发表论文28篇,编写著作1部,制定普查县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16份;新培养普查队员100余名,锤炼了一支过硬的中药资源普查人才队伍。2019年8月31日完成了2017年16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省级验收。实物标本已上交,数据填报工作也均已完成,省级对各县系统评分均超过90分。
专家组对我省资源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加强“三普”“四普”普查结果对比分析等工作提出良好的建议,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负责人段金廒教授阐述我省普查成果梳理情况,对技术专家组长期以来对我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就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说明。
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负责人段金廒教授阐述我省普查成果梳理情况
14日下午,严辉副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江苏省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期间,改造并升级原有药用植物园70亩,新改造建设重点水生、耐盐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20亩,并对素山东北侧山麓缓坡地带约120亩进行改造建设。从引种开始,规范记录保存圃所有物种生长的物候信息、驯化过程以及出入信息,建立植物档案,全部数据已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共享服务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其物种鉴定准确性达100%、引种种子种苗成活率达90%。
通过项目实施,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数量已有507多种,其中包括重点品种数达80种,根据其生态特点分区域保存,实现了江苏地产水生、耐盐类药用植物的存活与保护繁殖功能。已完成525种重点药用植物品种二维码的信息加载,并实现信息联网。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植物分类及药材鉴别等科普信息,联合相关单位或部门组织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0场以上,项目实施以来,已实现为社会提供中药种子种苗交换、中药栽培指导、中药鉴定等相关社会服务项目11个。
严辉副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江苏省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项目完成情况
此次两个普查项目的顺利验收,是在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和领导下,全体“伙计们”通力协作的成果。通过项目实施,锻炼了中药学科老师的专业技能,完善了中药学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平台,显著提升我校中药学类学生的专业技能,配合中医药科普宣传,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有力的推动了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将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完成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为我省中药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及乡村振兴、区域扶贫等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2020年作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决胜关键之年,我中心将整合江苏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技术服务体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等多个平台,风雨兼程、不负韶华,积极发挥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的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职责,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
(通讯员: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