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牵头主持的国家中医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顺利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 2018-08-03 浏览次数: 436

7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承担的2014年国家中医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水生、耐盐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201407002)”暨我国沿海六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验收会。孙丽英副巡视员主持了项目验收会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有关同志,验收委员会,项目负责人段金廒教授、吴启南教授,各任务承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科研骨干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孙丽英副巡视员主持验收会并讲话

我校段金廒教授对项目执行4年来的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行业专项负责人段金廒教授汇报项目成果及完成情况

吴启南、王冰、张永清、张水利、杨成梓、潘超美教授逐一汇报了江苏、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吴启南教授汇报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

王冰教授汇报辽宁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

张永清教授汇报山东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

张水利教授汇报浙江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

杨成梓教授汇报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

潘超美教授汇报广东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

自2014年该项目研究实施以来,我校项目组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5家参与单位通力合作,项目在我国沿海六省112个县完成了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共发表科技论文216篇,其中SCI 收录10篇,出版学术/科普著作33部,约1200万字,申请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获授权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6项、教学奖励3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针对水生、耐盐类药用生物资源因其适生环境独特,目前缺乏专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的现状,集成现代空间网络技术,率先提出并构建了适宜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生、耐盐特色药用生物资源的调查方法技术,为我国该类中药资源的调查及保护提供了方法支撑。

2、首次在我国沿海六省发现了植物新种5个,疑似新种5个,省级新分布属8个,疑似新分布属1个;省级新分布记录33个,疑似新分布记录43个;新归化属4个、新归化种12个;新引种资源8个。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成员,有力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学科发展。

3、编制沿海六省区域的水生、耐盐中药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发展规划6个;协助政府起草实施省、市级中药材发展规划、保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10 件,其中 9 件已颁布实施,有力的指导了相关区域中药资源产业健康发展。

4、建成我国沿海六省6个省级服务中心、13个动态监测站,有效辐射沿海六省中药资源主产区的中药原料动态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网络化数据共享服务;革新中药资源技术服务方式,初步形成了多元主体、多类模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站共建共享机制;对接精准扶贫,主动推介普查相关工作成果,拓展动态监测技术服务内容,服务于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多元对象及“农-工-商”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发展。

5、研融于教,中药资源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显著提升了人才团队和学科建设水平。老中青结合传帮带,造就一支中药资源普查专业化团队;本科生课程实践与普查项目研究融合,重构了中药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中药资源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创建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教材体系。

6、我国沿海地区代表性民族(满药、瑶药、畲药)传统医药知识挖掘与用药特色系统整理。搭建满医药研发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特色的满药产业;对广东连南瑶药,及浙江、福建畲族传统医药知识挖掘与整理。

7、区域代表性水生、耐盐药用生物资源的价值创新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以我国沿海地区水生、耐盐药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资源调查结果,重点围绕芡实、三棱、泽泻、菊、黄蜀葵、丹参、金银花、莲、胡柚等10余种代表性药材生产过程的资源合理利用开展资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创建形成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共性关键技术。

验收专家组组长肖小河研究员宣读验收意见

项目验收委员会专家对项目完成及经费执行情况进行了质询,对项目取得重要成果进行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总体设计规定的各项任务,普查工作管理科学、经费使用符合规定、技术创新显著、成果丰富、质量优良,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全部研究内容,达到考核指标的要求,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建议就普查试点过程中的结果,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扩大成果转化应用。


(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