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尤其是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方面。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中心段金廒教授领衔的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循环利用与产业绿色发展领域,正是契合了国家这一战略决策。作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开创者和实践推动者,段金廒教授团队创立了中药资源化学新兴交叉学科,推动药用生物资源学与中药化学、食品化学、饲料化学等多门类应用化学的交融发展,创新形成中药资源化学理论与切合中药资源产业特点的循环利用多元模式和工程化技术体系,突破了一批制约中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瓶颈,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新模式,引领中药资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精细高值化转变,为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向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针对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重大问题,基于中药资源化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融合创新形成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新理论,集成创建了切合中药资源产业经济特点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物理转化三套工程技术群,系统构建了适宜于不同资源类型的医药原料化、食用化/饲用化、日化产品化、能源化、肥料化五类产业化模式。研究成果为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转化应用于十余省30余家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企业,有力推动了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率先制定了全国首套涉及中药固废物再生利用的标准通则与技术规范,填补了相关标准空白。
针对我国近亿亩药材种植过程每年产生逾亿吨的非药用部位被废弃或粗放利用现状,在系统揭示菊茎叶及根、丹参茎叶、酸枣果肉等30余种药材副产物资源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建成涵盖化合物和活性部位的化学物质库,发现具有人、畜疾病防治以及生物农药开发价值,研制开发医药工业原料、功能性食品、日化产品、饲用投入品等资源性产品,显著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药农增收趟出一条致富新路。
针对我国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每年产生药渣等固废物逾亿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大问题,创建了基于抗性微生物筛选-工程菌构建-产酶发酵-酶解糖化技术相互耦联的生物转化技术,突破了中药工业固废物中含有抗性物质难于酶解转化的技术难题;创建耦合分级脱水-资源性化学物质回收-热解碳化-余热回收技术体系及热解炭化成套机组,突破了高含水药渣难于热解的工程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甘草、丹参等20余种单味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了联产高品质纤维素酶、低聚糖等再生产品,残渣热解炭化复配形成生物炭-土壤有益菌复合肥等并实现产业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应用于复合中药渣的有效处置与再生利用,实现企业药渣零排放;联合建成“中药渣无害化处理-专用有机肥生产-药材基地土壤改良及生态种植”为一体的中药工业清洁生产、中药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生态绿色产业链构建提供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模板。
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和该领域首个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一等奖。
两会报告的发布,更加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加快中药资源全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创造的推进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