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分会场共分6个分会场,125位学者代表分别在六大分会场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其中分会场一围绕“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与资源保护”的主题,各位报告专家对湖北神农架的自然环境、生态特点、药用植物分布、主要道地药材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的植物文化和植物资源的交流和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对新疆濒危药用阿魏属植物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与阐述;介绍了秦岭太白山地区的“太白七药”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对云南、安徽、重庆等地的石斛药用资源的现状、资源调查及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对淫羊藿、海南药用动物蜘蛛等药用资源调查、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与策略。
图1分会场一各位报告专家
分会场二围绕中药资源生态与生产区划主题,各位专家和学者对中药资源生态学以及中药材区划进行汇报和探讨。与会专家具体探讨了包括以中药当归、泽泻、黄芪、贝母、连翘等为代表的中药资源生态与生产区划。例如,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冉懋雄教授提出中药材区划的创新与突破,在于生产适区性与其品质适宜性的紧密结合,并经实践探证后以提供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之重要依据,以促进区域经济及精准贫之有效发展。甘肃中医药大学王引权教授建立了当归质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评价技术,克隆了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的3个关键酶基因,并对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研究了钾素营养对关键酶基因的组织表达,为解析植物营养调控当归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首都医科大学高伟教授在雷公藤活性成分基因调控、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福建农林大学张重义教授提出依据中药资源生态学原理,深入开展中药材生产学研究,实现中药材生态种植。天津大学高文远教授在药用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解决资源问题的前沿!
图2 分会场二各位报告专家
第三分会场围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与标准化”主题,各位报告专家从中药材品种选育,品种驯化,病虫害防治,产地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全面反映了GAP标准化的新进展,并提出了创新的新思路与新技术。如在病原菌鉴定的基础上优选药材种植施用农药的种类,优化复方农药配伍比例;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揭示药用植物生长,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与土壤养分元素的关系;开发无公害生物胶与光源蜜源结合诱杀等绿色技术代替农药,控制枸杞等果类药材虫害;基于药材野生生境研究,优化药材培育驯化环境,保证药效;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全面系统评价,综合利用药材资源等。周荣汉教授高度评价了报告人在GAP方面的工作。
图3分会场三各位报告专家
第四分会场围绕“中药材鉴定与品质评价”主题,各位与会专家就中药质量标准与鉴定方法、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研究、基于药效物质“显效形式”“叠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应”的中药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的新理论假说的提出、内生菌和药用植物友好寄生关系、形-色-气-味“辩状论质”研究、多组学研究中药材品质的形成、硫磺熏蒸安全性评价、贵细药材的鉴定与质量控制及新疆/藏药等民族药资源现状与品质提升和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等进行了交流。会场讨论涉及开拓性利用大数据、工艺技术、传感技术、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及DNA条形码等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中药材鉴定及质量评价的融合。
图4分会场四的主持人与各位报告专家
分会场五围绕“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及产业化”的主题,各位与会专家主要针对中药资源生产与利用产业化过程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开展讨论,主要包括三七资源开发利用、绿绒蒿资源生产及产业化、药用菌物资源开发利用、丹参资源循环利用及苦木、薄荷、黄花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并提出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及副产物的资源化模式、固体废弃物的热解炭化和废水处理理论创新关键技术;重要药用生物系统的资源化学研究和产业化价值发现等。为我国中药资源产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循环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借鉴。
图5分会场五的主持人与各位报告专家
分会场六围绕“中药大健康产业与新产品开发”主题,各位与会专家探讨了涵盖中药材培育与长产业链开发、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考以及新技术在中药资源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等涉及中药大健康产业与新产品开发的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具体包括以中药博落回、黄花菜、桑、冬虫夏草、艳山姜、鹿茸、麋鹿角、水牛角、香血藤、羊蹄甲等为代表的中药新产品开发应用实践,新型给药技术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转型升级中的应用等新思路提出,以及膜集成技术等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分享。
图6分会场六各位报告专家
此次大会各分会场的报告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多个分会场出现了“一位难求”的喜人场景。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研讨领域之广、交流水平之高在我国中药资源领域可谓史无前例。通过思想的交流、学科的碰撞、文化的交融和精神的共鸣,全国中药资源同仁进一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为共同推动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影响。